互猜忌疏远。后来,安娜觉得自己已经一无所有,于是为了让伏伦斯基后悔,她选择卧轨自杀。伏伦斯基的确如她所愿,痛不欲生,参加了志愿军上了前线(但谁知道他过一段时间会不会把安娜的死淡忘呢?)。安娜最经典的台词便是“我是一个活人,我没有罪,上帝把我造成这样一个人,我需要爱情,我需要生活。”安娜追求自由。她自身明明那么优秀,却最后依然被自己抛弃,被自己爱过的人抛弃(从结果上而言的确如此)。感觉安娜从一个束缚中挣脱,但被社会所逼,又陷入另一个桎梏。安娜前后期的转变因素,我个人认为,是因为她把伏伦斯基的爱情看得太重。安娜当时甚至一天换好几次衣服,只为了博得伏伦斯基的注意。她会因为伏伦斯基一天不归而感到十分生气,动不动就怀疑伏伦斯基变心。如果安娜不去刻意讨好他,用各种手段束缚他,活得更加自爱自重一些,她会更有魅力。至少这一点警醒了我。一个人的魅力在于,ta是否敢于做自己,而不是为自己包裹上各种人设,刻意为了一个目的去社交,去拉拢他人。反观另一条爱情线,吉娣和列文磕磕绊绊,朴实无华的爱情反而更加温馨。无需那么轰轰烈烈,细水长流,依然是幸福所在。放一句被誉为经典的名句,出自这本书: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,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。写了一千多字才发现,好像这些字数根本根本不够抒发我对这本书的看法。这本书对当时俄国社会变革的隐喻被誉为巅峰。虽然我完全不了解当时俄国的社会现状,但也能看出安娜对悲剧是当时病态社会的产物。可以感受到,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一粒沙,时代的洪流影响了千家万户。